今年专项治理物业收费等17个难题
新开工老楼加装电梯1326部,今年解决“房产证办理难”问题12.28万套……记者从北京市政务服务局获悉,专项治理北京市2022年“每月一题”完成情况出炉。物业 2023年,收费北京市将聚焦规范物业收费、难题农村道路治理、今年供水供电保障等17个高频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专项治理 亮点1 围绕群众“急难愁盼” 办成一批实事 接诉即办“每月一题”是物业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收费重要抓手,逐步成为常态化的难题工作机制。2022年,今年北京市从市民诉求反映的专项治理高频共性难点问题中选取17个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年底的物业第三方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17个问题总体公众满意度为91.93%,收费治理成效明显。难题 2022年,“每月一题”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 补齐民生短板方面,全市新开工老楼加装电梯1326部;解决“房产证办理难”问题12.28万套;引导平台网约劳动者自愿在京参加社会保险;在出行、外卖等4个行业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成100个物业服务不规范重点治理点位治理工作;解决1万处住宅楼内下水管道堵塞维修问题。 优化公共服务方面,完成农村地区约115万户清洁取暖设备的后期管护;完成约2700万平方米室温监测装置安装;优化调整82条公交线路,新增、调整公交站位139处。 加强安全保障方面,新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接口数36.7万个,室内充电引发火灾显著下降;全市推广使用低噪声施工工艺和设备的在施项目工地总数达1700个。 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制度化巩固推进清管行动,汛前完成全市雨水设施清掏,累计清掏污染物7.5万余立方米;437个村庄开工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12个村庄完工;新建成106处篮球、足球等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完成450处路口信号灯标准化更新改造,联网路口总量达3009处。 亮点2 形成一批破解难题的政策创新 2022年,“每月一题”推动未诉先办,形成了主动治理标本兼治的政策方法工具箱。 其间,北京市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创新,破解了一批难题新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关于开展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开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市教委出台《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持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市卫生健康委推动开展30家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有的部门规范管理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市市场监管局针对餐饮行业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编制6个地方标准,明确场景标准要求;市交管局发布道路交通信号灯地方标准,提升信号灯设置规范化水平。 在破解“每月一题”过程中,相关部门开展冬病夏治,实现未雨绸缪。市城市管理委研究采暖季“病例库”,开出治理工作“药方单”,梳理603项“冬病夏治”项目;市水务局汇编下凹桥区、积水点等重点点位应急排水预案,发布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地图。 一些部门加强整体统筹,实现了集约实施。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老楼加装电梯、上下水管道堵塞问题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统筹集约实施;市体育局结合北京市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和老旧小区改造,补充社区体育设施。 一些部门强化科技赋能,丰富场景应用。市交通委组织推动完成11处公交区域智能调度中心试点工作,提高指挥调度的智能化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开发冬季清洁取暖助手APP,24小时在线处理诉求,正常取暖维修诉求4小时内完成。 亮点3 推进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月一题”推进完善政府职责体系。北京市按照17个问题的解决场景,梳理市级、区级部门和街乡镇解决问题的职责任务,以市委编办和市委深改委“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名义联合印发三批《接诉即办“每月一题”专项清单》,不断理顺条块关系、厘清职责分工,以“每月一题”小切口问题入手推进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每月一题”还助力了“放管服”改革,相关部门梳理“每月一题”问题中涉及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问题,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减申请材料和办理时限,加强接诉即办与“放管服”改革的协同联动。 “每月一题”形成了市区联动、上下协同的工作合力。16区在市级“每月一题”基础上,结合本区诉求特点共梳理322个重点问题开展区级“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比如中心城区对老旧小区消防安全、房屋漏雨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副中心和新城地区对优化环球影城配套、工地扬尘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亮点4 今年17个高频共性难题均已制订“一方案三清单” 2023年,北京市政务服务局根据2022年度12345市民诉求分析情况,聚焦群众普遍反映量大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筛选出了规范物业收费、农村道路治理、供水供电保障等17个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截至目前,这17个问题由14个主责单位牵头负责,均已制订“一方案三清单”,从年初就开始同步推进,下大力气抓改革、促治理、求实效,切实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城配货运放宽吨位,中集车辆轻量化新能源产品迎来新机遇
- 锦浪科技工作人员:公司数据肯定真实 逆变器行业内造假的传闻没听到过
- 美银:iPhone 14系列定价是关键 或提振苹果利润
- 乘客投诉没走高速被添加高速费,首汽约车回应
- 电子烟调价幅度普遍在20%到50% 消费者“放弃”电子烟?
- 瑞声科技联合腾讯游戏成立实验室 将来为残障人提供生活便利
- 国常会: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领域,将老旧小区改造、省级高速公路等纳入
- 国常会:确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措施
- 巴菲特重金抄底台积电 华尔街如何看?一文读懂
- 深圳:自9月1日零时起,离深须持有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九价HPV疫苗扩龄至9到45岁 需求扩容、供给犯难,国产厂商争当“后备军”
- 法国:天然气储备将在约两周内达到饱和 足以度过冬季
- 亚马孙地区8月份火灾数量超3万起 达到12年来最高
- 字节跳动下调期权授予价 3万员工获期权增发
- 去年北京朝阳区人力资源服务出口贸易总额超5亿美元
- 东北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都本伟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实施创新型“碳替减”应建立“三支柱”体系
- 注意!北京海淀区划定四个高风险地区
- “当代系”危局难解!武汉天盈去年巨亏17亿元,旗下公司2.35亿元出资额被冻结
- 福建首趟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启程,强化区域之间贸易联系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