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第八种潮景再现:浙江多地出现罕见鱼鳞潮
近日,钱塘在2022年度钱塘江涌潮科考活动中,江第景再江多见鱼考察队员在浙江海宁、种潮杭州等地再次见到了罕见的现浙现罕鱼鳞潮。它于去年在绍兴上虞被首次发现,地出因形似鱼鳞而得名,鳞潮成为目前被记录的钱塘钱塘江涌潮第八种潮景。 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名誉会长、现浙现罕浙江省水利厅原副巡视员徐有成介绍,地出鱼鳞潮形成条件较苛刻,鳞潮出现时间也往往只有几分钟,钱塘其形成原因或与近年水下地形变化有关。江第景再江多见鱼“如果今后有其他的种潮复杂地形情况,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此前没见过的潮景,带来更多惊喜。” 钱塘江第八种潮景:罕见,持续时间短 今年8月29日到30日,在海宁新仓-旧仓、杭州下沙、杭州五丰岛北支等多个地方,参与2022年度钱塘江涌潮科考活动的队员,再次见到了相识不过一年的“新朋友”——鱼鳞潮。 初次相遇是个意外。2021年8月24日,由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和浙江省水利学会共同组织的为期两天的科考活动开始了。这是首次对钱塘江全江段涌潮进行考察,徐有成介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起潮点和涌潮消亡点。 2021年8月24日11点多,徐有成和队员驾车从杭州来到了预估的起潮点——余姚临海浦闸。这里江水辽阔,宽十多千米的江面上,一切似乎都很平常,靠近他们的一侧,有如白龙般翻滚的“一线潮”,另一侧也有,但比较延后。队员跟着潮水往上游走,到了上虞的东进闸附近,新奇的景象出现了—— 一股新鲜的潮,前面像锯齿,后面一片一片泛着白色,亮晶晶的,沿江面往前涌。他们从没见过这种潮,就追着走。不过5公里远,它就消失了。 队员难掩兴奋。考察结束后,他们立即翻出了无人机在空中拍摄的影像,演变的过程清晰起来:南侧因为水浅,出现一股一线潮,江北因水深,出现了快速向前移动的波纹潮。当两股潮交叉时,由于波纹潮的波峰水深且大,一线潮破碎的潮头暂时消失,鱼鳞潮就出现了。 当然,这个名字也是后来才有的。讨论时,有人提议叫“锯齿潮”,有人说它是“剪刀潮”,后来有人提了一句“鱼鳞潮”,徐有成听了,立即拍板,“就叫这个,咱们岸上有鱼鳞石塘(始建于中国古代的一项水利工程),江中有鱼鳞潮。”大家都觉得好,于是,在去年的科考报告中,它的名字第一次被公布出来。 “我在钱塘江工作了四十年,从没见过。也有可能它出现过,我们以前没发现。”徐有成感叹。 鱼鳞潮确实是罕见的。根据目前的研究,其形成条件可以算是苛刻。“一侧要有一线潮,另一侧江道要深,得出现波纹潮,但也不能特别深,要不然就变成了一股向上涌的水流。波纹潮还要有一定的能量和高度,两股潮也必须要交叉。”徐有成说。 据观察,鱼鳞潮出现的时间很短,最长20分钟左右,常常只有几分钟。如果现身在过宽的江面,岸上的人用肉眼也很难看到。 它也成了钱塘江出现的有记录的第八种潮景。以前,在《浙江通志·钱塘江专志》里,记录了六种: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二度潮,兜潮和对撞潮。去年科考结束后,根据潮生成的形态和机理,研究会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列出了波纹潮,还有新发现的鱼鳞潮。 钱塘江涌潮为什么有这么多花样?徐有成告诉新京报记者,潮的形态和水下地形、岸滩边界条件息息相关,“比如,岸突然拐弯,或工程边界起了阻挡作用,可能会出现兜潮、回头潮。如果这些条件变了,以及水下地形因潮汐、洪水等自然因素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潮景。一种潮景去年出现了,今年却未必会出现。” 从希望潮小一点到保护涌潮 在钱塘江边工作了一辈子,今年65岁的徐有成,对江的感情也在慢慢变化。 徐有成来自江苏扬州,1982年1月,从河流动力学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钱塘江管理局(现为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负责相关科研和管理工作。在此之前,他对这条江的印象,只停留在书本里,“有一门课是研究潮汐河口的,讲的就是钱塘江。” 参加工作那年,第一次见到钱塘江大潮的他,立即被潮水的力量震慑了,“我搞水利的,当时也没关注那个景象,只感受到了它对海塘的破坏力。”塘脚的混凝土块、丁坝都被冲毁了,他们得去修,“当时就是‘大事不好’了的感觉。” 那时候,人们都期待潮小一点,现在,随着治江理念的进步,人们更希望潮能大一点。 2016年,由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和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发起的钱塘江涌潮研究会成立了,截至目前,注册会员共有七八十名,其中,除了来自水利部门的研究人员以外,还有部分会员来自高校、行政机关、文物界、文化界和企业。除了一些日常基础工作,他们也会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推进古海塘等遗址的保护工作。 退休后,徐有成也开始推进对钱塘江的科考活动。今年,50多名科考队员,分散在约130千米江道的12个观察点位上。大家带着无人机、相机、笔和本子,一去就是一整天。如果点位远,路上要走两三个小时,队员早上7点就开车从杭州出发,“去年,到起潮点的时候,大家怕不熟悉路,六点就出发了。”徐有成回忆道。 潮来了,队员就在本子上画一个大致形状,记录下时间、高度或局部的特点。他们有时穿着“涌潮科考”的文化衫,吸引了不少好奇的游客,有小朋友刚学完课文《观潮》,就凑近来要合影,再问一句,“潮是怎么形成的呢?” 徐有成感受到了人们对潮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从原来消灭涌潮到保护涌潮,大家的思想观念经历了一个转变,但一些相关的科学问题还没搞清楚,我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要推进,所以想协调有相同志向的人,一起努力。今后,我们也会每年常态化地进行科考。”徐有成说。 新京报记者 彭冲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三大指数集体收跌,特斯拉创2020年11月以来收盘新低
- 优步盘前继续上涨2% 年内累计升幅超40%
- 宝盈人工智能股票基金“搭错车”
- 沪深交易所启动债券做市业务 债市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 统计:韩国百强企业女高管总数首超400人,三星电子女高管最多
- 一文了解WiFi 7优势:网速快不是最大看点
- 新搜索引擎大战正式开始!微软CEO纳德拉:谷歌的领先优势将不再重要
- 逆势大涨17.54%,信创双重认证的润和软件成色到底如何?
- 乌克兰国家核能公司:乌境内多座核电站发电机组自动关闭 辐射水平正常
- 欧洲央行管委Knot称5月份可能还需要再加息50个基点
- 土耳其突发强震对金属的影响有多大?
- 八马茶业三战IPO毛利率56%净利率仅10% 王文彬家族控股63%“姻亲圈”身家867亿
- 中粮势赢交易:甲醇快速反弹 再临压力
- 国内消费市场反弹带来新机遇 乐信推出春雨消费复苏行动
- 央行连续出手!狂买超300亿
- “小米依赖症”难解 纯米困在电饭煲里
- 中国民用航空局:推动北斗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全部完成国际民航组织专家技术验证
- 赣锋锂业涨近5% 固态纯电SUV将于今年上市
- 利好美元!美联储鲍威尔表示,通胀开始缓解但仍可能加息
- 水滴公司获中财绿指ESG评级“B+”级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