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社长再次“炮轰”电动车? 回归理性后看“日系难题”
转自:贝壳财经 “涉足汽车行业的炮轰人基本上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沉默的丰田大多数在想,孤注一掷地追求电动汽车真的汽车可以吗?但他们又觉得这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能大声说出来。社长”全球最大的再次汽车企业之一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在泰国访问时再次对电动汽车“开火”了。 在丰田章男看来,电动丰田应该施行多种能源共同发展的归理思路,包括油电混动、性后系难插电式混动、看日氢燃料电池车和纯电动汽车。炮轰 就在2021年12月,丰田丰田汽车才公布了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88亿元)的汽车电动汽车投入计划,到2030年,社长丰田汽车将导入30款纯电动车型,再次旗下高端品牌雷克萨斯也将转型为纯电动品牌。电动 而整个日系车在汽车发展的新时代下,电气化之路走得也有些举棋不定。 丰田章男与电动汽车的纠葛已颇深,电气化之路要如何走通? 丰田章男此前也曾在电动汽车的发展道路上屡屡发声,2020年,他曾公开表示纯电动车是“被过度炒作”, 电动汽车需要巨额投资,对企业的经营压力很大,其全生命周期的环保效果也并不一定更好。 对于丰田章男的观点,行业内是如何看待的? 从节能减排方面看,多数观点认为,纯电动汽车的减排能力是突出的。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中汽数据发布的相关数据表明,一辆定位接近的纯电动乘用车相比汽油车碳减排达43.4%,前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达22.4吨,后者则达到39.7吨。 以上所说的全生命周期,包含材料生产、整车生产、车辆使用、维修保养、报废回收等多个维度。 公开资料显示,电动汽车百人会、中汽协、等多家机构也都在不同时期表示了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油车在减排上的重要意义。此外,随着电能逐步变为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会更低。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多路线发展,则在产业内得到了充分支持。 在下半年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就曾表示,要统筹推进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协同发展,要重视混合动力技术在实现碳达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加快氢能燃料电池为重点的商用车电动化转型。 汽车分析师凌然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补能条件尚有提升空间,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混合动力车型更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与用车背景。 而车企也在多技术路线上伺机而动。以自主品牌为代表,企业就在近期推进了增程式、插电混动、纯电动、氢燃料等多种技术路线的远期规划。 新能源车销量较为领先的则也依托混合动力技术完成了对燃油车的停产停售,其11月销量超23万辆,混动车型销量达11.6万辆,占比达到50%。 虽然在节能减排上的观点可能略有冲突,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多路线发展,丰田章男思路似乎是技术角度上的一个 “大共识”。但为何舆论会如此如此聚焦于丰田章男与电动汽车的“恩怨纠葛”? 电气化的日系车,能否继承燃油车的荣誉? 凌然表示,在技术路径背后,车企在全球市场竞争的战略思考也被舆论关注。但目前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汽车工业在纯电动的道路上并不像其在燃油车道路时的前方一片坦途。人们关注丰田章男的言论的同时,也在关心作为全球汽车工业重要玩家的日系汽车品牌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思考。 虽然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车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布局电气化车型,且在氢动力上形成了一定的区域试点投放。但整个日本汽车产业在“纯电池供能”的技术上并未走远。 目前日系品牌较为成熟的三项技术分别是本田的i-MMD(混动技术名称)混动技术、丰田的双擎技术、日产的e-Power(混动技术名称)都更偏向于小电池和汽油机结合,为用户带来更低的油耗表现。 在中国市场,诸如广汽本田的雅阁混动、广汽丰田的雷凌双擎等产品均是多年来有口皆碑的产品。 但如果将目光放在纯电车型上,日系品牌似乎就不那么一帆风顺了。 作为日系三巨头的丰田、本田、日产几乎都是在2022年才向中国市场投放了其具有代表性的纯电动车型。 如2018-2021年推出的日产轩逸纯电、广汽本田EA6(车型名称)、广汽丰田iA5(车型名称)等车型,更是本土化的试水之作,其整体销量也并未在市场上掀起波澜。贝壳财经记者在多个选车APP上搜索后,甚至没有找到相关车型的历史痕迹,可见品牌方对这些车型的态度。 根据乘联会整理的中国狭义乘用车销量表显示,日系品牌在华虽然整体有增有减,但纯电动汽车的表现都算不上差强人意。 根据上表可见,在1-11月销量中,丰田汽车受益于更加丰富的产品线与稳定的供应链支持,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分别实现了27.6%、4.2%的销量增长。 但东风日产、东风本田表现均不佳。其中东风日产销量同比下滑12.7%,东风本田销量同比下滑12.6%。 在电动汽车领域,于2022年发布的多款日系旗舰车型,目前的销量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相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门车型,尚有一定的差距。 凌然表示,日本车企本身对于电气化就存在举棋不定的情况,但电气化的大趋势下,车企或许只能通过一些手段更好地发展自身,不被时代所抛弃。日系品牌的电气化本身有所积淀,但在汽车产业变革中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仍需时间给我们答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信达啃硬骨头:左手许家印,右手郭英成
- 传全球顶尖独角兽Stripe聘请高盛和小摩研究上市事宜
- 【对话】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储能保障,到底该由谁买单?
- 巴克莱:下调英特尔目标价至27美元 维持“持股观望”评级
- 行业低谷期逆势IPO,“煤二代”张晋芳能否带领集创北方顺利闯关?
- 节前机构蜂拥进场!逾百亿资金借ETF扫货,地产、医药、光伏被爆买
- 江苏文旅市场7天接待游客数约达2019年的121.3%,旅游业收入约达2019年的100.6%
- 复苏加快,全年GDP增速将达5%!多家外资行首席乐观看经济走势,消费复苏尤甚
- 中国核电: 牢守绝对安全 擦亮核电“国家名片”
- 需求量太低难以盈利,松下宣布停止生产刻录用的蓝光光碟
- 三亚海鲜餐饮协会:建议珍稀海产品加价率50%以内
- 达叔:从拾贝到衍盛,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挑战,会有更多积极的变化
- 11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和5年期均维持不变
- 闲不下来的乡镇干部:扬长避短忙招商,盼农民家门口就业
- 乘联会: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预计136万辆,新能源预计36万辆
- 开工第一天|开年即冲刺 渝昆高铁多个重点节点工程建设忙
- 曼联涨超13% 此前官宣C罗离队
- 不止鹅鸭杀!新游冲过“王者”和“吃鸡” 派对游戏春节“杀疯了”
- 富瑞:维持华润医药买入评级 目标价升至7港元
- 英国汽车产量降至60多年来最低水平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