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再发大礼包:2025年研发经济超千亿,创新药械上百个
原标题: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再发大礼包:2025年研发经济超千亿,上海生物创新药械上百个 上海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医药研发亿创研发经济总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产业超千 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大礼在生物医药领域,包年百上海提出到2030年,经济上海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地位进一步凸显。新药械上 21日,上海生物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公布了近日印发的医药研发亿创《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产业超千上海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大礼研发经济总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包年百培育或引进100个以上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重磅产品,经济培育50家以上具备生物医药研发、新药械上销售、上海生物结算等复合功能的创新型总部。 政策核心内容包括6个方面16条政策措施,注重发挥上海龙头企业、科技设施、专业人才、临床资源、金融资本等集聚优势,进一步突出研发创新和经济贡献并重的政策导向,优化CDMO等支持政策等。 比如在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方面,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转化,从源头为研发经济发展提供策源支撑,提出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布局、更好发挥临床资源集聚优势两条政策措施。 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新模式方面,提出优化创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对满足上述条件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的30%,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资金支持。优化改良型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对满足上述条件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的30%,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资金支持。优化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支持政策。对满足上述条件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的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支持。 在支持研发创新产品的上市和使用方面,针对较多企业希望加快审评审批速度,加快创新产品入院使用速度。一是进一步提升创新产品审评审批速度。对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创新性强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推荐进入本市优先审批程序。二是加快创新产品入院使用。 数据显示,上海相关专业领域内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1/5,汇聚了转化医学、蛋白质中心、药品医疗器械长三角分中心等重要平台机构,涌现了克隆猴、单染色体酵母合成等我国年度十大科学进展,诞生了全国首个国产细胞治疗药物、质子治疗设备等创新产品。从2017年至今,上海共有19个创新药获批上市,63个创新器械产品进入国家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相关产品数量全国领先。 就在近日举行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张江创新药前沿技术论坛上,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主任杨进波透露,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审批通过的创新药达到了新高峰——45个。截至2022年10月底,他们审批通过的创新药已达35个,其中,数量最多的还是抗肿瘤药。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上海生物医药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面貌,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作为创新的思想、创新成果的策源地作用,在全国的引领地位越来越凸显。另外一方面,世界级产业集群崛起,显示出它的发展势头,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呈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还要加强原始创新。 他表示,从我国整体来看,国际新药研发的水平中国已进入第二梯队,从研发新药数量的比重来看,中国在第二梯队国家中名列前茅。但是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较少,上海生物医药目前需要有更多从0到1的突破。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年利率最高4%!首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发售,试点有何特色?
- 车企沦为动力电池“打工者”背后:加码自研自产 求解降本增效
- 周鸿祎自称英语水平比雷军高:比“Are You OK”的水平高一点点
- 美参议院推进《降低通货膨胀法》,一个打脸的笑话?
- 上海立法禁止群租 加大对“二房东”监管力度
- 【教育有料】北京通报多起违规培训 牡丹江通报无证校外培训机构体罚学生
- 疯狂的海南免税:买大牌就像买面包,外地代购把酒店当成家
- “一老一小”买房有优惠,传递什么信号?
- 油价又要变了!就在今晚
- 国盛证券策略研究首席张峻晓:三季度是A股重要观察期 科创板兼具高增+低估+低配优势
- 券商资管二季重仓哪些股?茅台、宁德、东财最获“偏爱”,温氏股份被增持最多
- 上海地产、上海城投两大国有股东出手,绿地控股获30亿元资金支持
- 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数”览: 挂牌展示企业合计4584家 累计融资266.51亿元
- 关于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征集问题线索的公告
- 21只新基来了,哪些基金有望成为百亿吸金大户?
- 8月大批基金经理集体离任:易方达基金彭玮在列 卸任天弘信益债券基金经理
- 我在非洲开工厂,快乐得不想回来了
- 实探每日优鲜新总部办公地 大门紧锁未见员工
- 中国外贸复苏态势明显,7月外储规模小幅回升
- 暑期人员流动性大,首都疫情防控不容马虎松懈
- 搜索
-